《易经》中,“六”作为阴数,“九”作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称作重阳,也叫重九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。

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,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,伴有各种各样的习俗,但寓意最深的,还是对老人长辈的祝福与关怀:它可以是一通电话、一顿拿手好菜,也可以是天气微凉时增添的一抹温暖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关于重阳节的来源,主要有三种说法:一、源于《易经》中九之阳数相重;二、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、祭祖的活动习俗;三、起源于祭祀仪式。

(一)源于易经

《易经》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。九为最大阳数,九月初九双九重叠,故曰重阳。古人观念,"双九"有寿命长久、健康长寿的寓意,因此九月初九便有了重阳求寿活动。

(二)源于祭天活动

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,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进行的祭天祭祖活动。至西汉时期,便完整形成在重阳日插茱萸、喝菊花酒和求寿的习俗。

(三)源于祭火仪式

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江南大部分地区祭祀大火的仪式,而祭祀的对象是家居的火神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,祭火的习俗已逐渐消失。

重阳节,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、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。传承至今,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。

古代有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,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。茱萸香味浓郁,有驱虫去湿、去除风邪的作用,可以入药,也可以制酒。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,人们有佩戴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,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,以求辟邪求吉,延年益寿。

重阳节登高“辞青”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“踏青”相对应。人们爱在重阳登高;首先是源于古人的对山岳的崇拜;其次是源于“清气上扬、浊气下沉”的观念;还有就是登高远眺,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畅快感觉。

重阳节古来又称“菊花节”,菊花是长寿之花,又是文人笔下凌霜不屈的象征。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之一。清代以后,赏菊之习尤为昌盛,且不限于九月九日,在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。

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“点灯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

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,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民俗观念中“九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义,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。

推荐内容